2012.10.24
本色下梅
瀏覽次數 :
1123
字號調整
"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,但與烏鎮、周莊等這樣人頭攢動、早已精致包裝的江南水鄉相比較,下梅,無疑還是本色的。
這個周末,我來到了距離福建省武夷山市正南面10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——下梅。這里在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,曾“日行竹筏三百艘,運轉不絕”,是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。
正值深秋,綿羊般的白云從青藍藍的天上飛奔而過,四面青山環抱下梅,淙淙當溪穿村而過,梅溪與當溪又在這里自然匯合,歷經百年的明清古建筑,見證著“萬里茶路”的榮辱滄桑。
村莊很小,只有幾百戶人家。除了當溪兩岸以“鄒氏家祠”為中心開辟出來供游覽的那條經保護和修砌的長900米的沿溪古街外,整個村莊幾乎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:打谷場上剛收的稻谷散發著淡淡米香,成群的鳥兒在村莊外高空縱橫的電線上停停走走。難以想象曾經蕩氣回腸縱貫戈壁大漠、連接東亞西歐、輸送了華夏特產、弘揚了神州赤子和諧友善、勤勞勇敢民族精神的萬里茶路竟是從這里起源的。
說到下梅,就不得不提及鄒氏。當年,山西常氏的采購集團千里足履,涉足清代茶市下梅村。鄒氏叔伯四兄弟以“無二值,無欺隱,且不與市井較銖兩”的誠信經營與山西常氏結為“盟友”。鄒氏不僅騰出自己的倉庫和廂房給常氏儲存茶葉,還為他們一路風塵遠道而來的駱駝搭建喂料棚。下梅鄒氏與晉商精誠合作100多年。“鄒氏家祠”便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營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后,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。如今,置身這高大挺拔的門楣下,輕撫斑斑駁駁的土墻面,仿佛穿越時空聽到了漿聲筏聲和遠去的駝鈴聲。而“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,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”、“崇禮明義尊長愛幼子孫安居樂業,敬祖思宗涵韜養略世代遠矚高瞻”這些高懸在家祠內、堪為典范的楹聯仍將世代相傳,點點墨香無語訴說著下梅人家。
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,下梅,除了紅燈綠酒,無疑多了仍然用最純樸的方式生活在這里的莊戶人家和濃郁香茶。“福州通商后,西客遂衰”,但萬里茶路曾經的輝煌和時代精神將歷久彌新。
如今在下梅,武夷巖茶的制茶工藝在這里向四海賓朋全面展示,鄒氏后代的廳堂里,一道一道功夫茶嘉葉酬賓每日都在細斟慢品,坐椅旁邊牌子上,溫馨地寫著“鄒氏家訓:喝茶不收費。”
臨離開時,在村外又轉了一圈,看到一戶人家的對聯這樣寫道:春偕君山融為一副畫,秋隨梅溪擔當半首詩。豁然開朗,想,這就是對福建最美的鄉村——下梅的真實寫照,也是下梅人眼里的下梅吧!
這個周末,我來到了距離福建省武夷山市正南面10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——下梅。這里在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,曾“日行竹筏三百艘,運轉不絕”,是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。
正值深秋,綿羊般的白云從青藍藍的天上飛奔而過,四面青山環抱下梅,淙淙當溪穿村而過,梅溪與當溪又在這里自然匯合,歷經百年的明清古建筑,見證著“萬里茶路”的榮辱滄桑。
村莊很小,只有幾百戶人家。除了當溪兩岸以“鄒氏家祠”為中心開辟出來供游覽的那條經保護和修砌的長900米的沿溪古街外,整個村莊幾乎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:打谷場上剛收的稻谷散發著淡淡米香,成群的鳥兒在村莊外高空縱橫的電線上停停走走。難以想象曾經蕩氣回腸縱貫戈壁大漠、連接東亞西歐、輸送了華夏特產、弘揚了神州赤子和諧友善、勤勞勇敢民族精神的萬里茶路竟是從這里起源的。
說到下梅,就不得不提及鄒氏。當年,山西常氏的采購集團千里足履,涉足清代茶市下梅村。鄒氏叔伯四兄弟以“無二值,無欺隱,且不與市井較銖兩”的誠信經營與山西常氏結為“盟友”。鄒氏不僅騰出自己的倉庫和廂房給常氏儲存茶葉,還為他們一路風塵遠道而來的駱駝搭建喂料棚。下梅鄒氏與晉商精誠合作100多年。“鄒氏家祠”便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營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后,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。如今,置身這高大挺拔的門楣下,輕撫斑斑駁駁的土墻面,仿佛穿越時空聽到了漿聲筏聲和遠去的駝鈴聲。而“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,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”、“崇禮明義尊長愛幼子孫安居樂業,敬祖思宗涵韜養略世代遠矚高瞻”這些高懸在家祠內、堪為典范的楹聯仍將世代相傳,點點墨香無語訴說著下梅人家。
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,下梅,除了紅燈綠酒,無疑多了仍然用最純樸的方式生活在這里的莊戶人家和濃郁香茶。“福州通商后,西客遂衰”,但萬里茶路曾經的輝煌和時代精神將歷久彌新。
如今在下梅,武夷巖茶的制茶工藝在這里向四海賓朋全面展示,鄒氏后代的廳堂里,一道一道功夫茶嘉葉酬賓每日都在細斟慢品,坐椅旁邊牌子上,溫馨地寫著“鄒氏家訓:喝茶不收費。”
臨離開時,在村外又轉了一圈,看到一戶人家的對聯這樣寫道:春偕君山融為一副畫,秋隨梅溪擔當半首詩。豁然開朗,想,這就是對福建最美的鄉村——下梅的真實寫照,也是下梅人眼里的下梅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