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.08.25
且將每日當立秋
瀏覽次數 :
1201
字號調整
"日子真是過得越發糊涂了,要不是妻的提醒,我還真的不知道已經悄然進入秋季了。這一日,出門在外,妻打電話對我說:“已然立秋了,夜里注意秋涼。”
我說:“還是一副盛夏酷熱來襲的樣子,哪有什么秋涼呢,你是不是看錯了?”
妻說:“怎么會錯呢?日歷上寫的清清楚楚。立秋伊始,便是秋季了,還是注意些吧,著涼了可就不好了。”
我連連應諾。放下電話,翻了翻日歷,確實是立秋了,這才發覺自己過的是那樣的渾渾噩噩,就連季節的轉換也忽略了。這也難怪,本來就工作忙碌,加上現在的天氣依舊是驕陽似火,哪里能感覺出一絲秋的韻味呢?
順手翻閱了一下資料,據資料顯示,立秋,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每年的八月八日或者九日立秋。立秋,意味著一個開始由暑轉涼,由生長轉向豐收的節氣。
毫不隱瞞,在一年四季中,我對秋是情有獨鐘的,因為我覺得秋是一年四季當中最美麗的一個季節。春的滿目芳菲,姹紫嫣紅固然讓人美不勝收,但那一份刺透肌膚的倒春寒意卻是讓人不勝煩惱;夏雖說荷香氤氳,綠樹婆娑,但炙熱的夏火足以讓人無意流連美景;冬就更不必說了,頹敗蕭條,冰冷刺骨,仿佛沒有半點生機的跡象。而秋就不同了,盡管秋風蕭瑟,落葉飄零,但遍地的金黃,目及難盡,與蔚藍的天空相映成一幅曼妙的畫卷;再有南飛的群雁,其引吭的高歌,與秋蟬之鳴及秋水潺湲流動的聲音,足可共譜一曲意蘊悠長的交響樂;即使是代表生命終結的落葉,其于空中隨風蹁躚而劃出的優美弧線,伴著葉脈散發出陣陣的清香,足可成為文人墨客的素材,據此揮毫成詩;而夜里輕舞的流螢,閃爍的繁星,皎潔的朗月,更是一個不老的童話故事。“落霞與孤騖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,“一年好景君須記,最是橙黃橘綠時”,秋之美,縱是千古佳句堆疊,亦是道不盡,說不完。
我愛秋,更因為秋是代表著豐收的季節。記憶中的鄉村,每到濃秋,男女老少,競相雀躍,鄉親們便與大地一起歡騰。那果樹枝頭上搖搖欲墜的碩果,田野里飽滿殷實的稻穗,還有那莊園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,俱是盛滿了人間最富足的笑容,成為流年里最亮麗的一道的風景。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,猶記得辛棄疾在《西江月》里的描寫,簡簡單單的一筆,就將豐收的喜悅情景,勾勒盡然。
仔細想來,其實,若以四季喻人生,那么,春就是事業的起點之時;夏便是事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時刻;秋,既可以代表人生中最好的光景,也是事業上盡情收獲自己豐厚果實的時段;而冬,大概是代表著生命即將謝幕的一刻了。若此,秋更是生命年華里那一段最值得潑墨臨摹的華章。而立秋,便是從事業的發展,自然過渡到收獲的階段了。因此,立秋,也是代表著人生中鞏固成果、憧憬收獲、規劃未來的一個“節氣”。
那么,若將每日當立秋,就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迪。我們常說:生命無常。確實,在漫漫塵世中,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,有時候,生命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試想,自古至今,多少突如其來的自然災禍,掠奪了多少原本還鮮活的生命。他們,往往還沒來得及走進人生里最美麗的華章,便已煙消云散。也許,在他們當中,有人在災難來臨之時,便悲觀不已地放棄了求生的欲望,坐而待斃。如此,若果將浮生中的每一日當作生命中的立秋,便可時刻懷揣著一份如同對深秋美麗的憧憬,即使災難來臨,也可轉變成為一份求生的渴望,從而增加生存的機會。
人生苦短,譬如朝露。人在短暫的生命里頭,歷經艱難險阻,無非是為了體現人生的意義所在。在經過一番奮斗之后,昨日是成功也好,是失敗也罷,都不必因成功而沾沾自喜,也不必因暫時的失敗而喪失斗志,否則,定會因滿足于現狀而固步自封甚至貪圖享樂,或因消沉蹉跎而一蹶不振。因此,若將每日當作生命里的立秋,便是將日子悄然歸零的一種生存智慧,也是一種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處世藝術,那么,無論昨日是成功或者失敗,都因為時刻保持著清醒而不渾渾噩噩,繼續保持著一份如同對深秋收獲的期望,便可從容應對一切紛繁,在昨日成功的基礎上再次規劃未來,再攀高峰,再獲豐收;也可以在昨日失敗之后,能夠迅速重整旗鼓,重振雄風。
作為一個飽滿的季節,秋也可以比喻成豁達的人生態度。生命是一個輪回,生命中的選擇與放棄也是一個輪回,如同葉落化泥,大地誕生萬物,再呈生機一樣,人生中的某一次放棄,便是為了下一次的得到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且將每日當立秋,便是要求自己在每一日的伊始都要醞釀下一步的選擇與放棄,如此才會有一個循序漸進、不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收獲過程。
于丹說:“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:一個是向外去,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;另一個是向內來,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。”且將每日當立秋,便可以有更敏銳的視角,更深邃的目光,時刻正視過去、審視未來,生命便可以閃耀著永恒的希望光芒。
我說:“還是一副盛夏酷熱來襲的樣子,哪有什么秋涼呢,你是不是看錯了?”
妻說:“怎么會錯呢?日歷上寫的清清楚楚。立秋伊始,便是秋季了,還是注意些吧,著涼了可就不好了。”
我連連應諾。放下電話,翻了翻日歷,確實是立秋了,這才發覺自己過的是那樣的渾渾噩噩,就連季節的轉換也忽略了。這也難怪,本來就工作忙碌,加上現在的天氣依舊是驕陽似火,哪里能感覺出一絲秋的韻味呢?
順手翻閱了一下資料,據資料顯示,立秋,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每年的八月八日或者九日立秋。立秋,意味著一個開始由暑轉涼,由生長轉向豐收的節氣。
毫不隱瞞,在一年四季中,我對秋是情有獨鐘的,因為我覺得秋是一年四季當中最美麗的一個季節。春的滿目芳菲,姹紫嫣紅固然讓人美不勝收,但那一份刺透肌膚的倒春寒意卻是讓人不勝煩惱;夏雖說荷香氤氳,綠樹婆娑,但炙熱的夏火足以讓人無意流連美景;冬就更不必說了,頹敗蕭條,冰冷刺骨,仿佛沒有半點生機的跡象。而秋就不同了,盡管秋風蕭瑟,落葉飄零,但遍地的金黃,目及難盡,與蔚藍的天空相映成一幅曼妙的畫卷;再有南飛的群雁,其引吭的高歌,與秋蟬之鳴及秋水潺湲流動的聲音,足可共譜一曲意蘊悠長的交響樂;即使是代表生命終結的落葉,其于空中隨風蹁躚而劃出的優美弧線,伴著葉脈散發出陣陣的清香,足可成為文人墨客的素材,據此揮毫成詩;而夜里輕舞的流螢,閃爍的繁星,皎潔的朗月,更是一個不老的童話故事。“落霞與孤騖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,“一年好景君須記,最是橙黃橘綠時”,秋之美,縱是千古佳句堆疊,亦是道不盡,說不完。
我愛秋,更因為秋是代表著豐收的季節。記憶中的鄉村,每到濃秋,男女老少,競相雀躍,鄉親們便與大地一起歡騰。那果樹枝頭上搖搖欲墜的碩果,田野里飽滿殷實的稻穗,還有那莊園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,俱是盛滿了人間最富足的笑容,成為流年里最亮麗的一道的風景。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,猶記得辛棄疾在《西江月》里的描寫,簡簡單單的一筆,就將豐收的喜悅情景,勾勒盡然。
仔細想來,其實,若以四季喻人生,那么,春就是事業的起點之時;夏便是事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時刻;秋,既可以代表人生中最好的光景,也是事業上盡情收獲自己豐厚果實的時段;而冬,大概是代表著生命即將謝幕的一刻了。若此,秋更是生命年華里那一段最值得潑墨臨摹的華章。而立秋,便是從事業的發展,自然過渡到收獲的階段了。因此,立秋,也是代表著人生中鞏固成果、憧憬收獲、規劃未來的一個“節氣”。
那么,若將每日當立秋,就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迪。我們常說:生命無常。確實,在漫漫塵世中,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,有時候,生命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試想,自古至今,多少突如其來的自然災禍,掠奪了多少原本還鮮活的生命。他們,往往還沒來得及走進人生里最美麗的華章,便已煙消云散。也許,在他們當中,有人在災難來臨之時,便悲觀不已地放棄了求生的欲望,坐而待斃。如此,若果將浮生中的每一日當作生命中的立秋,便可時刻懷揣著一份如同對深秋美麗的憧憬,即使災難來臨,也可轉變成為一份求生的渴望,從而增加生存的機會。
人生苦短,譬如朝露。人在短暫的生命里頭,歷經艱難險阻,無非是為了體現人生的意義所在。在經過一番奮斗之后,昨日是成功也好,是失敗也罷,都不必因成功而沾沾自喜,也不必因暫時的失敗而喪失斗志,否則,定會因滿足于現狀而固步自封甚至貪圖享樂,或因消沉蹉跎而一蹶不振。因此,若將每日當作生命里的立秋,便是將日子悄然歸零的一種生存智慧,也是一種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處世藝術,那么,無論昨日是成功或者失敗,都因為時刻保持著清醒而不渾渾噩噩,繼續保持著一份如同對深秋收獲的期望,便可從容應對一切紛繁,在昨日成功的基礎上再次規劃未來,再攀高峰,再獲豐收;也可以在昨日失敗之后,能夠迅速重整旗鼓,重振雄風。
作為一個飽滿的季節,秋也可以比喻成豁達的人生態度。生命是一個輪回,生命中的選擇與放棄也是一個輪回,如同葉落化泥,大地誕生萬物,再呈生機一樣,人生中的某一次放棄,便是為了下一次的得到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且將每日當立秋,便是要求自己在每一日的伊始都要醞釀下一步的選擇與放棄,如此才會有一個循序漸進、不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收獲過程。
于丹說:“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:一個是向外去,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;另一個是向內來,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。”且將每日當立秋,便可以有更敏銳的視角,更深邃的目光,時刻正視過去、審視未來,生命便可以閃耀著永恒的希望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