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.11.09
甘愿困在五夫
瀏覽次數 :
1304
字號調整
"如果瑞雪來的早,11月,中原的家鄉很可能已經銀裝素裹,然而祖國的東南沿海福建,卻依然天高云淡,稻米金黃,茶山疊翠,一派秋日景況。
一個臨時的決定,我來到了始于晉代中期,距今1700余年的五夫。又因五夫最晚一班返城的汽車是下午四點,就這樣因緣際會,我被擱淺在這座遠離市區50公里的閩北小鎮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看來我必須加深跟這座盛產蓮子、同時又是朱熹14歲遵父遺命、師事劉子翚等人,隨母定居了五十余年的“千古一鎮”之緣份了。
朱熹(1130—1200年),南宋詩人、哲學家、教育家,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。“己所不欲,不施于人”;“三省其身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;“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”……腦海里盤旋著這些流傳千古的理學、詩詞,踏著理學泰斗、文學巨匠的足跡,感受著這座深山古鎮的安靜祥和。
“半畝方塘一鑒天,天光云影共徘徊,為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是1196年,為避權臣之禍,朱熹在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講學時寫下的著名詩句。如今,朱子故居前,供后人緬懷偉人舊跡的半畝方塘早已舊磚青苔、歲月斑駁,然朱熹當年親手種植下的那棵香樟,歷經870年仍古木蒼藤郁郁蔥蔥。故居的四周峰巒疊疊,草樹萋萋;流水潺潺,行云片片。坐在香樟樹下,落日余輝,感覺古鎮的傍晚,節奏慢的好像時光被靜止下來,然而同一個地方,朱熹當年在這里曾寫下《勸學》:“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,未覺蓮塘春草夢,階前梧葉已秋聲”。
在朱子故居,懸掛有一幅后人所作的書畫作品。圖的內容是女兒跪在朱熹面前,配詩云:“蔥湯麥飯兩相宜,蔥補丹田麥療饑。莫謂此中滋味薄,前村還有未飲時。”這里面其實隱藏一段動人的故事:相傳朱熹任秘閣修撰時,一次去看他女兒和女婿,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,便被女兒留住吃飯。女兒女婿家貧拿不出好的飯菜招待,進餐時,女兒望著桌上的蔥湯麥飯,眼噙愧淚。女兒的心思,朱熹早就看出來了,便神情肅然地說:“儉樸度日,是我們的好家風。”飯后,他即興題了這首詩留給女婿。沈蔡歸來,備受感動,即把該詩貼在墻壁上,當作座右銘。
一條鵝卵石鋪就的“朱子巷”,隱藏在這座小鎮的中央。兩邊是高高的土墻,中間是窄窄的石路,小巷的盡頭有對面屋頂的濃濃黛瓦,頭頂是天空湛藍、云影綽綽。當年朱熹經常負篋前去向岳父兼師長的劉勉之求教,或去相距不遠的籍溪之畔,向一代名儒胡安國之子胡憲受道。每次外出時都要經過這條300余米的小巷,累計達數萬次之多。后人為懷念這位大儒,將這條小巷稱為“朱子巷”。——石子路,土坯墻,出入陋巷,其形狀儼然一尋常人。然其精神,窮極六合,上下千載。朱熹一生五任地方官共九年,其余時間奉祠從事講學,一生著述800多萬字,涉及文學、史學、哲學、經學、倫理學、教育學,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,他把中國文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。
如今五夫鎮的中學叫朱子學校,“朱子文化園”就座落在校園一角。“朱子文化園”里有條“朱子之路”,長71米,寬1.4米,代表朱熹14歲托孤和享年71歲。這條路共分三個階段,各代表朱熹19歲中進士、38歲歸儒、63歲理學形成的人生重要三步,路邊各配有文字介紹。文化園的中央一側,砌有一塊巨幅版墻。版墻上書《朱子家訓》。周末的校園異常寂靜,作為一個被擱淺在這里,并不需要趕時間的過客,我坐在版墻前面的石椅上,就著石桌,認真抄寫這篇《朱子家訓》:
君之所貴者,仁也;臣之所貴者,忠也;父之所貴者,慈也;子之所貴者,孝也……有德者,年雖下于我,我必尊之;不肖者,年雖高于我,我必遠之……人有小過,含容而忍之;人有大理,以理而喻之。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……
因純樸的千年,武夷山市五夫鎮距今仍保持著歷史陋巷、古屋高墻的自然風貌。又因圣人朱熹的這里存忠孝心,行仁義事,從此在五夫,所履之地,所仰之天,所俯之水,都不會再泯然眾人矣。
傍晚時分的古鎮寧靜安和,小鎮周圍大片的甘蔗林遠遠散著紫色的光,當地有名的特產——五夫白蓮收獲后留下的秋日荷塘殘葉點點,大量的螢火蟲從小橋下明明滅滅不時飛過。此時,我又想起了朱熹《四時讀書歌》里,描寫的五夫秋天:蟋蟀鳴床頭,夜眠不成寐;起閱案前書,西風拂庭桂……
一個臨時的決定,我來到了始于晉代中期,距今1700余年的五夫。又因五夫最晚一班返城的汽車是下午四點,就這樣因緣際會,我被擱淺在這座遠離市區50公里的閩北小鎮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看來我必須加深跟這座盛產蓮子、同時又是朱熹14歲遵父遺命、師事劉子翚等人,隨母定居了五十余年的“千古一鎮”之緣份了。
朱熹(1130—1200年),南宋詩人、哲學家、教育家,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。“己所不欲,不施于人”;“三省其身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;“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”……腦海里盤旋著這些流傳千古的理學、詩詞,踏著理學泰斗、文學巨匠的足跡,感受著這座深山古鎮的安靜祥和。
“半畝方塘一鑒天,天光云影共徘徊,為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是1196年,為避權臣之禍,朱熹在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講學時寫下的著名詩句。如今,朱子故居前,供后人緬懷偉人舊跡的半畝方塘早已舊磚青苔、歲月斑駁,然朱熹當年親手種植下的那棵香樟,歷經870年仍古木蒼藤郁郁蔥蔥。故居的四周峰巒疊疊,草樹萋萋;流水潺潺,行云片片。坐在香樟樹下,落日余輝,感覺古鎮的傍晚,節奏慢的好像時光被靜止下來,然而同一個地方,朱熹當年在這里曾寫下《勸學》:“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,未覺蓮塘春草夢,階前梧葉已秋聲”。
在朱子故居,懸掛有一幅后人所作的書畫作品。圖的內容是女兒跪在朱熹面前,配詩云:“蔥湯麥飯兩相宜,蔥補丹田麥療饑。莫謂此中滋味薄,前村還有未飲時。”這里面其實隱藏一段動人的故事:相傳朱熹任秘閣修撰時,一次去看他女兒和女婿,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,便被女兒留住吃飯。女兒女婿家貧拿不出好的飯菜招待,進餐時,女兒望著桌上的蔥湯麥飯,眼噙愧淚。女兒的心思,朱熹早就看出來了,便神情肅然地說:“儉樸度日,是我們的好家風。”飯后,他即興題了這首詩留給女婿。沈蔡歸來,備受感動,即把該詩貼在墻壁上,當作座右銘。
一條鵝卵石鋪就的“朱子巷”,隱藏在這座小鎮的中央。兩邊是高高的土墻,中間是窄窄的石路,小巷的盡頭有對面屋頂的濃濃黛瓦,頭頂是天空湛藍、云影綽綽。當年朱熹經常負篋前去向岳父兼師長的劉勉之求教,或去相距不遠的籍溪之畔,向一代名儒胡安國之子胡憲受道。每次外出時都要經過這條300余米的小巷,累計達數萬次之多。后人為懷念這位大儒,將這條小巷稱為“朱子巷”。——石子路,土坯墻,出入陋巷,其形狀儼然一尋常人。然其精神,窮極六合,上下千載。朱熹一生五任地方官共九年,其余時間奉祠從事講學,一生著述800多萬字,涉及文學、史學、哲學、經學、倫理學、教育學,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,他把中國文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。
如今五夫鎮的中學叫朱子學校,“朱子文化園”就座落在校園一角。“朱子文化園”里有條“朱子之路”,長71米,寬1.4米,代表朱熹14歲托孤和享年71歲。這條路共分三個階段,各代表朱熹19歲中進士、38歲歸儒、63歲理學形成的人生重要三步,路邊各配有文字介紹。文化園的中央一側,砌有一塊巨幅版墻。版墻上書《朱子家訓》。周末的校園異常寂靜,作為一個被擱淺在這里,并不需要趕時間的過客,我坐在版墻前面的石椅上,就著石桌,認真抄寫這篇《朱子家訓》:
君之所貴者,仁也;臣之所貴者,忠也;父之所貴者,慈也;子之所貴者,孝也……有德者,年雖下于我,我必尊之;不肖者,年雖高于我,我必遠之……人有小過,含容而忍之;人有大理,以理而喻之。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……
因純樸的千年,武夷山市五夫鎮距今仍保持著歷史陋巷、古屋高墻的自然風貌。又因圣人朱熹的這里存忠孝心,行仁義事,從此在五夫,所履之地,所仰之天,所俯之水,都不會再泯然眾人矣。
傍晚時分的古鎮寧靜安和,小鎮周圍大片的甘蔗林遠遠散著紫色的光,當地有名的特產——五夫白蓮收獲后留下的秋日荷塘殘葉點點,大量的螢火蟲從小橋下明明滅滅不時飛過。此時,我又想起了朱熹《四時讀書歌》里,描寫的五夫秋天:蟋蟀鳴床頭,夜眠不成寐;起閱案前書,西風拂庭桂……